中国橡皮网 - 橡皮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新闻资讯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新闻资讯 > 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N.biz | 商业搜索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信息来源:pooaoo.com   时间: 2020-06-27  浏览次数:12

文丨

前几天开学,我从网上给儿子买了很多文具。如果家里没有孩子,可能会觉得文具就是铅笔、橡皮、本子而已,但现在,这些都不算什么,必备的还有彩纸、卡纸、剪刀等等,孩子的文具样式越来越多,每一样的使用寿命却是越来越短。

从幼儿园开始,孩子就开始了和文具用品长达20年的交道。

之前日本有位六年级的小学生火了,他写了一本书,出版的第一个月就销售了四万册,成为日本的小网红。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这个孩子叫山本健太郎,他的这本书也非常特别,叫《文房具图鉴》,是他研究了168种文具之后自己手绘完成的一部专业级别的文具指导书。

这本书最了不起的地方,在于这个孩子的这个想法和习惯,以及他对文具的观察和思考。

以前也挺很多宝妈吐槽过,孩子文具根本都不是好好用掉的,不是丢了就是被孩子玩儿坏了。

前段时间网上有这样一张图: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几块橡皮的主人分别是:学神、学霸、学渣,以及随时找不到橡皮的同学……橡皮使用情况反映孩子的学习成绩,很多网友都手动点头,说得也太准了!

以小见大,文具作为孩子天天打交道的工具,能说明很多问题。

首先,对于身边的一切,孩子真的吗?

前段时间魏大勋上《向往的生活》,黄磊老师让他端个东西,就在旁边的东西魏大勋偏偏没看见,黄磊说了句“瞪那么大眼睛啥也看不见”!弹幕纷纷说,像极了我和我妈。

对,像极了很多宝妈和自己家孩子。

很多孩子都是这样,对自己周围的环境,缺乏起码的。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,所谓格物致知,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,都蕴含着自然的原理,以及人类文明的智慧,的越多,孩子的知识面就会越广,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就会越深刻。

但现在大部分孩子,所有的注意力都被作业、手机占据了,学习很苦,所以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娱乐消遣,而且学习越痛苦,娱乐就需要越强的刺激,很少有孩子能静下心来身边的事物了。

这就是典型的浮躁,你会发现,即使孩子没有作业,也不能玩手机的时候,他的心也是游离的,甚至会烦躁,无法静下来体验生活。

甚至他上课开小差的时候,手里玩儿着橡皮铅笔,其实心早就飞到了远方。而这位山本健太郎,看着手里的美工刀,他会真正和这个东西建立联系,美工刀的形状、颜色,不仅进入了他的眼里,还进入了他的心里。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当然,浮躁可能并不是孩子的问题,而是家长的问题,环境的问题。

每个宝宝刚出生的时候,最大的兴趣就是研究周围的一切,一两个月的时候只能研究自己的房间,之后可以研究其他房间,一切陌生的东西他都会盯着看好久,只不过在一岁之后的早期教育中,孩子的观察力被人为的破坏了。

这个不要动,太脏,那个不要动,太尖锐,孩子看到感兴趣的东西,妈妈就会因为各种理由来阻止,然后孩子只能来找妈妈玩儿,妈妈没空,扔给孩子一个手机……

安全问题当然需要考虑,但是解决方案应该是拿出十二分的耐心与小心,帮孩子一起探索,而不是因为害怕危险而把孩子与事物隔离,打断了孩子探索之路的发展,那孩子的世界当然就只剩下可怜的几样东西了。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今天说的这位日本小学生山本,则是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东西都用手绘的方式记录下来,每个文具的每个细节,都因为被人发现而拥有了温度。当然,山本能做到这一点,也和日本的教育以及文化特征分不开。

在日本的文化中,对于细节的追求是极致的,比如人们提到匠人精神,就会想到日本,是因为他们对一草一木的,远胜过其他民族。

日本文学也呈现这样一种特征。和《源氏物语》的紫式部相比肩的另一位日本文学鼻祖清少纳言,她的《枕草子》就是这样一部把人的周遭事物描写到极致的书,书中一切小而可爱的东西都是那么迷人,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,对之后的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对日本人性格既是一种反应,也是一种引领。

有人会说,太这些细枝末叶并不见得是好事吧,但是与此相对立的,是宏观和大气,而不是忽视和无感。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当然,仅仅是到周围事物是不够的,这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是洞察和分析。

这一点能做到的孩子就更少了。

很多孩子可能也对自己的文具感兴趣,每天都会把自己的书包收拾好,铅笔盒里排的非常整齐,还会对某一只笔或者自己的书包非常喜爱,但也仅此而已。

自动铅笔为什么一按压就可以铅锌就会出来,铅笔上面写的HB、2B等标志都是什么意思,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出字迹,圆珠笔水是什么材料等等,这些问题很多孩子并没有想过,即使想过,也没有真正动手去解决去。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山本这本文具图鉴,可不仅是不同牌子文具使用心得,而是对每一种文具原理、设计的理解和发现。

孩子问“为什么”的习惯,需要维护和培养,孩子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的习惯,也要培养。

孩子学龄前包括小学阶段,问的问题往往五花八门,爸妈很是头疼,但是如果你觉得,只有什么都懂的父母才能教出保持好奇心的孩子,那你就错了。

自然科学很多奠基人,牛顿、达尔文,他们的父母也并非这些方面的专家,而砸下的一颗苹果才是重大发现的引路人。所以说,父母的作用,在于保持孩子的好奇心,以及培养孩子的思考力。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当孩子提出问题,即使我们没有时间,也一定要先肯定孩子,肯定他的发现,而不是说,这不是个问题,一直就是这样的,或者你发现的没有意义,这有什么好奇怪的。

比如孩子问你,为什么海螺长这个样子,有的父母就会崩溃,他就长成了这个样子,哪有什么为什么的,这是谁家的孩子快给他领走……

但有的宝妈可能知道,有个著名的数学发现就与此有关,自然界有一个神奇的数列,叫斐波那契螺旋线,很多美丽的事物都遵循着这个原理。

所以说,要肯定孩子的每一个问题,因为问题本身可能比答案更有价值。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接下来就是培养思考力。

好奇心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,利用孩子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,不仅能保持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,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。

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,爸妈要学会提问。

你先猜猜,这是为什么呢?

鼓励孩子说己的想法,如果没有想法,这时候他就会开始思考,会不会是……

然后慢慢引导:如果是你猜的这样,那为什么另一个和他相似的东西不是这样呢?……

同样是整天玩儿铅笔橡皮,这个13岁的孩子

一点一点拓展,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打开,这个过程中,孩子的猜测再简单,也不要打击他,适时地给鼓励。让孩子觉得这个问题我努力一下就能想明白,是最合适的难度。

最后跟孩子一起从书上网上找答案,如果没有答案,可以和孩子成立一个“研讨小组”,鼓励孩子和你一起成为这个问题答案的发现者,然后像做实验一样,提出猜想,对猜想进行实验,得出结论,说不定,你和孩子可能真的在撬动一颗大石。

当思考问题成为一种习惯,孩子将来,一定会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。

当孩子沉下心来,能够脱离网络虚拟世界,周围的真实环境,并且从中发现有趣和每的东西,进而开始思考,并且思考出结果,那孩子的生命整个都会变得不一样。

这不仅是孩子将来成功的秘诀,也是孩子生命更有意义的秘诀。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橡皮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